

Graft 餐具
- 類 型:配飾
- 設計師:鄧綺云
- 產品詳情:Graft 是一組像與植物嫁接起來的一次性餐具,其表面肌理顏色皆復制自日常所見的蔬菜瓜果。
一次性餐具常被視為廉價劣質,人們使用完后便毫不珍惜地丟棄,有時候我們為了接水防燙會套用兩個塑料杯子;反觀飛機餐上的刀叉碗碟,由于做工精良,有人會悄悄擦干凈帶走。這都是產品質量引起的心理差異,我覺得好的產品應該與人建立感情連結,幫助他們培養好的使用習慣。在解決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環境污染這個問題上,材料創新是最為關鍵的步驟,然而人也需要改變浪費惡習 — 這不能單靠道德感化,產品本身就應該是個能講故事的媒介。
正好在做資料收集的初期我就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嘗試使用一種叫PLA(聚乳酸)的生物塑料,它來源于植物,例如玉米淀粉或者甘蔗,可以自然降解或者堆肥。遺憾的是這些新的刀叉碗勺與傳統產品并沒有任何在外觀上的區別,市場反映甚微。于是我想,為什么不用視覺化的方法把PLA背后的故事表現出來?如果制成的餐具有鮮活植物般的“皮膚”,是不是更能打動人,并傳遞著一個信息:這是有生命的值得尊重的產品?
有這個大概的設想后我便著手尋找合適的植物,思考怎樣能做到從肌理的功能上、味覺聯想上與產品性質相匹配。初期我復制了大量的水果或蔬菜表面紋理,變成一堆材質樣品放在手上反復體會。這個過程很神奇,因為當我把自然界中的東西抽取出來,放在人造的實用的環境里面去替用,居然能感悟出來這些肌理或形態潛在的功能。例如說橘子皮有不錯的防滑性,芹菜莖像自帶了加強筋,洋薊花瓣跟勺子的形狀大小相似。在世界一些區域的文化里面,也有直接拿植物用作餐具的例子,如椰子做碗,麥稈做吸管等等。另一方面,我也不能忽略借用了這些材質之后,餐具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心理變化,對植物的味覺聯想不能干擾了正常用餐。多方面考量之下我選擇了最后這幾種:芹菜適合用于吃沙拉的叉子柄上,洋薊味覺稍淡可以作為勺子,菠蘿葉帶鋸齒正好做把小刀,迷你胡蘿卜做茶勺像增加了甜味,半個哈密瓜恰恰是捧在手里的碗,檸檬架在高腳杯上也還清爽。
樣品制作都在模型室完成。由于真正的PLA沒有辦法在學校環境中使用,找注塑廠也不太現實,我是了解過它的特性以后,用聚氨酯樹脂來模擬最終效果的。具體制作都是些細致又漫長的手工活,有時候為了達到壁厚均勻,或者把肌理無縫貼合到一個形狀標準的表面上,不得不另辟思路借助些不常用的方法。顏色上的漸變是通過觀察植物得出的,為此我咨詢過中國工廠關于雙色注塑的工藝,以確認這種效果不需要通過噴色等二次工藝實現。
整個畢業設計從頭到尾4個月時間,一直都是個不斷實驗,否定又再出發的過程,直到答辯的前一天我仍然在試驗做一個失敗了的碟子。這個相對開放的題目帶給我很多探索發現的樂趣。目前有些公司已經主動聯系我,要把一部分成果變成產品,我們正在積極準備中,希望不久的將來它們真的會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野營地上。